您好,欢迎来到马边特产商城!
客服热线:130-0232-2760
马边特产商城
MA  BIAN

铁观音  |  绿茶  |  小花生  |  野菜  |  猕猴桃  |  竹笋  |  腊肉
      
      
全部商品分类
    
当前的位置:
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
来源: | 作者:责编:叶壮 本文来源:海外网 | 发布时间: 1187天前 | 63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小凉山区,山高坡陡、交通条件较差,属于国家级贫困县、少数民族聚居县,贫困发生率高,增收难度大,群众生活水平较差。为切实解决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”问题,马边县坚持以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致富”为目标,紧紧围绕“要搬谁、怎么搬、咋脱贫”三个问题,“十三五”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108户18572人,其中,分散安置1966户9130人,集中安置2142户9442人,建成集中安置点83个。

马边县将搬迁后续发展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,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,在产业就业、基础配套、治安防控等方面下足苦工,确保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逐步能致富”目标。

基础配套全覆盖让搬迁群众“搬得放心”

一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。坚持“实用够用”“缺啥补啥”原则,重点围绕安置点路、水、电、广场、化粪池、微田园、广播、网络建设等基础配套设施,实施基础设施、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项目156个,推动传统彝家山寨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转变。

二是完善乡村旅游设施。按照“出门即旅游”理念,依托彝家新寨、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,造点成珠、串珠成链,建设“灵秀无双”两河口、永乐光辉特色小镇、雪口山温泉漂流“千户彝寨”等特色小镇,建成AA级景区3个,带动发展星级农家乐、达标民宿24家,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.6亿元、增长21%,搬迁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

三是完善生活服务设施。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就近就学、就医和养老等需求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幼儿园、卫生室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各51个,建成电商服务点80个,便民服务点48个,科技巡回服务队6支,提升搬迁群众生活条件。

特色产业稳增收让搬迁群众“充满信心”

一是统筹产业发展资金。立足马边茶叶、竹笋、青梅、猕猴桃、冷水鱼、优质畜禽等六大生态资源,配套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产业基地20个,覆盖搬迁人口2430户10677人;整合产业发展资金,按村均不低于1000万元标准投放,设立“勤劳致富周转金”1900万元,为搬迁户提供每户0.6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,为培育特色产业提供充足的“现金流”。

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。通过实施旧村开发、土地整治、退耕还林等项目,进一步提高搬迁户的土地质量,大力支持发展规模化种养殖项目,鼓励搬迁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、以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参与产业规模化发展。目前,已培育龙头企业、专合组织、家庭农场等500余个,受益搬迁户4000余户。

三是探索资产收益新模式。引导搬迁群众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、“五小”产业发展基金以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和“以奖代补”资金,投资入股专业合作社、乡村农家乐、乡村旅游等项目,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。

就业扶持有保障让搬迁群众“过得顺心”

一是开展就业培训长技能。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,免费开设电工、焊工、彝绣等技能培训班,着力提升搬迁户劳动技能。2020年开设各类技能培训班86期,覆盖搬迁群众3016人。

二是联建供需平台拓渠道。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、春风行动网络招聘会、“送岗入村”专场招聘会20场,推送就业岗位1.62万余个,实现8785人稳岗就业;依托“东西部扶贫协作”“对口援彝”等帮扶机遇,与浙江省越城区、峨眉山市等企业联办建设扶贫车间6个,提供就业岗位5200余个,实现贫困劳动力挣钱顾家两不误。

三是劳务经纪人稳就业。创新“用人单位+平台+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+劳务经纪人+跟踪管理+个人”模式,发展劳务经济人142人,负责收集掌握反馈劳务信息、协调人员输送和管理问题,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,实时对岗位不适应人员进行企业之间的调配,确保带出去、稳下来。目前,已派驻28名劳务经纪人驻厂,转移就业800余人。

四是公益性岗位助增收。针对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困难人员、零就业家庭成员、重度残疾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,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需要,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,投入资金2400万元,累计开发保洁员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8900余个,吸纳搬迁人口2200余个,实现搬迁户户均增收4800元以上。

社区科学治理常态化让搬迁群众“住得开心”

一是构建治理体系。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“治理专干+治理组长+管理委员会”,建立安置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,每月梳理治理工作推进情况,每季度召集政法、财政、发改、教育等相关单位集中研判、现场分派治理任务,先后解决全县安置点专项治理经费等20余个问题。

二是搭建服务平台。推行居住地登记管理服务模式,根据安置点规模,分别落实1—3名治理干部专门办理便民服务事项;开展“我为家园出点子”活动,征求意见建议1500余条次,建立完善安置点便民服务清单,实现再生育申报等64项便民事项“出门就办”。

三是培育文明乡风。组建“巾帼党员志愿服务队”,从勤洗手、勤叠被等生活小事开始,逐步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。在安置点学校开设文明卫生课程,通过“小手牵大手”带动群众养成良好习惯。新制定“村规民约”83个,将牲畜敞放等18项旧习俗纳入负面清单,规范约束和引领各类生产生活行为,设立“红黑榜”,每月红榜表扬、黑榜曝光,引导群众弘扬传统美德、破除陈规陋习。

由于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、安置点规划不到位、后续管理难度大、就业增收渠道较为单一等问题,马边县在后续工作中还将实施:优化户籍管理,加快身份转变;突出党建引领,健全治理机制;加大资金投入,完善基础配套;依托产业发展,推进转移增收;开展技能培训,拓宽就业门路;强化宣传引导,树立感恩意识;落实权益保障,保障安居乐业;推进移风易俗,树立文明新风等措施,以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推进。(余晓燕)



     
    
茶叶学堂
     
    
推荐商品